新聞中心
聯系人:俞經理
電話:025-85581709
手機:13809042500

掃描二維碼
關注科進公眾號
關于中風 你走進誤區了嗎?
作者:互聯網 瀏覽:147 發布時間:2015/11/30 9:41:33 具備“五高”特點的腦中風,大部分人聽到都會表示無奈,無論平凡的老百姓,還是家喻戶曉的名人,都可能會被腦中風光顧,并且一旦患病死亡率極其高。關于中風,相信不少人都有不少的疑問。11月25日,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再次走進廣東一醫院,以“早防早治,莫讓小中風惹大麻煩”為主題,邀請該院副院長、神經病學專家洪銘范教授為大家講解如何科學預防腦中風,并為在場聽眾答疑解惑。
據洪教授介紹,腦中風具備“五高”的特點,即高發病率、高死亡率、高致殘率、高復發率、高額診治費用。近年,中風已成為人類第一位死因,盡快篩查和干預腦中風已刻不容緩。但多數人對于中風的防治仍存在不少誤區。
誤區1 吃什么藥防中風看廣告問鄰居?
如今很多病人認為去醫院排隊檢查太麻煩,又不希望自己中風,于是盲目聽信各種廣告、鄰居推薦的藥物來預防中風。對此,洪教授提醒說,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很多,包括年齡、性別、種族、遺傳、高血壓、吸煙、糖尿病、血脂異常、心房顫動、其他心臟病、無癥狀頸動脈狹窄、膳食習慣和營養障礙、缺少體力活動、肥胖和體脂分布異常、飲酒過量、睡眠呼吸障礙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。
“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危險因素,所以,從預防層面來說,正確的做法是先找出可能潛在的危險因素。”洪教授建議,如做血管造影檢查;有中風家族史人群,發病的概率高5%~10%,應及時接受遺傳咨詢,評估中風風險;高危人群除了了解心腦血管有無異常、監測血壓、血糖和血脂水平外,還應考慮進行顱內外血管評估。
“腦中風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。”洪教授說,通過定期檢查,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危險因素,有針對性地對危險因素進行控制,而不應盲目看廣告或問鄰居親友薦藥吃,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可能不一樣,對他人有效的藥不一定適合你自己。
誤區2 每天吃藥不如年底通血管?
近年來,一到季節交替溫差變大、心腦血管病高發的時節,就有中老年人到醫院找醫生給輸液“通血管”,希望以此“預防”心梗或腦中風。也有一些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嫌吃藥麻煩,認為定期輸液通血管“預防”中風更方便省事。
“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!”洪教指出,預防中風是一場“持久戰”,定期輸液通血管只是一種突擊行為。腦中風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,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俗稱“壞”膽固醇)在動脈血管內壁慢慢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,使血管變窄、最終使血管閉塞,甚至可脫落形成栓子阻塞血管。這些斑塊好比“不定時炸彈”,隨時可能破裂導致中風。而要拆除這些“不定時炸彈”,就需要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。此外,像高血壓、糖尿病等中風的危險因素也要長期干預、控制。因此,預防中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而不是定期通血管就可以做得到的。
“而講到防治中風,可選擇的藥物很多,并非藥物費用越貴、療效越好,適合病情的藥物才是好藥。”洪教授舉例說,比如拜阿司匹林,一顆才幾毛錢,一天服一顆,也能降低中風的發生。
不過,南京科進溫馨提醒,防治中風的藥物也不可吃吃停停。有調查發現,中風病人在出院后如果堅持服藥不到9個月的話,病人1年的死亡率會大增。而死亡率增加幅度跟服藥時間是高度相關的,依從性越好,防治中風的效果更好。
相關標簽:經顱多普勒廠家
上一篇:“跑馬”你不得不知道的技巧
下一篇:認識心衰,規范防治